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 發布時間: 2017-09-28
- 點擊數:13365
正在發作深入革新的工業,關于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要挾。固然傳統制造業依然會留在市場中,但是工業4.0期間將會改動原有組織、流程和功用。同時,在市場中也會呈現采用新的商業形式的競爭對手。 3.1 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機遇 從政府角度來看,工業4.0與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交融的戰略不約而同,德國工業4.0和中國國策有很大共鳴,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是中國制造業轉型晉級重要的機遇。工業4.0請求產品和流程規范化、模塊化,能夠推進中國現代弱點項目建立。 工業4.0為眾多制造業發明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時機。
中國曾經開展成為世界上的機械制造國,但我們的出口被德國人遠遠甩在后面,制造業是我國支柱產業,工業4.0將對我們的消費效率產生宏大影響。 中國具備一定優勢。中國具有的制造業市場,政府的支持對我們開展工業4.0,開展中國制造業轉型晉級十分重要;中國對新技術愈加開放,因而中國人很容易把握住在工業4.0時期呈現的新技術和商機;中國推進自動化、技術層面有獨到之處并且具備良好的文化市場氣氛。 3.2 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應戰 工業4.0時期為中國帶來機遇,同樣也給中國帶來要挾。金融危機以后很多西方國度認識到實體經濟對國度實力影響的重要性。許多國度重新注重制造業,把制造業重新引回到本人的疆土,對我們形成要挾。并且,新的技術對傳統制造業是沖擊,傳統制造業將來也會遭到新技術的應戰。 中國對新的技術計劃承受才能十分強,但是施行才能較弱,沒有把技術、計劃真正效益,真正發揮其重要的潛能。另外,中國在產品設計和消費流程方面不斷是弱項,由于短少規范化思想。中國企業重技術,但對流程不注重,特別在技術研發方面,許多中國企業研發技術才能不強,這對我們在工業4.0時期十分不利。
對中國提升產業競爭力構成應戰。
工業4.0將可能使興旺國度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聚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搶占全球產業鏈關鍵環節,主導新型配備、新資料的消費和供給,成為將來科技改造與產業反動紅利的主要受益者,這將對中國提升產業競爭力構成應戰。從研發投入比擬來看,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注重水平不時加大,美歐興旺國度長期以來積聚的研發優勢使其搶占了技術制高點,其借此在各種技術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規范”,更是對我國制造業向高端開展構成較大應戰。 4 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轉型晉級的啟示 中國雖已是制造業大國,但遠不是制造業強國,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
面對國內外產業開展條件和競爭環境的變化,自創德國工業4.0戰略,加快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晉級步伐,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詳細來說,德國工業4.0戰略對中國制造業轉型晉級的自創主要表如今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智能化、數字化和效勞化作為制造業開展的根本方向。中國制造業大多還停留在機械消費階段,即“工業2. 0”階段,信息化對制造業的作用程度總體不高,但是,它們是新產業反動條件下制造業的開展方向,是由制造大國開展為制造強國的殊途同歸。因而,中國必需自創德國工業4. 0戰略,把智能化、數字化和效勞化作為制造業開展的重要方向。應樹立相似于德國“工業4.0平臺”的制造業開展綜合平臺,匯合諸多范疇的相關專家,從多層面推進兩化深度交融。繪制工業互聯網開展道路圖,施行物聯網開展專項行動方案;研討制定鼓舞“車聯網”、“機聯網”與“廠聯網”等新型信息化開展方式的詳細措施。
第二,基于系統、關聯、集成、協同與交融的視角,重構中國新型制造業產業體系。在區域層面,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工業產業集群,特別注重對智能產業集群的培育;在產業層面,打造網絡型、智能化、數字化消費制造方式與產業運轉新形式;在產業鏈層面,繼續強化企業創新和競爭力提升,加快從現有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同時把握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重組的新趨向,揚長補短,深度嵌人,向國際產業鏈中高端躍升。
第三,充沛發揮中小制造業企業的作用,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開展的新型產業組織。以新技術配備中小企業,支持面向中小企業的工業云效勞平臺建立,推進軟件效勞、制造資源、規范學問的開放共享,培育社會化、共享式制造新形式;構建新型網絡型、集成式的市場、消費和運營關系,發揮制造企業的科技創新優勢,經過制度創新、構造重組、信息化改造、智能化晉級、創新力加強等途徑,鼎力發揮中小企業在個性化消費方式中的作用與功用,表現其獨有的競爭優勢,構成大中小型企業協同開展的新型產業組織。
第四,適時開展大范圍、個性化、定制化制造業消費方式。針對新產業反動條件下技術創新和產業革新的趨向,重點開展大范圍、個性化、定制化消費方式。充沛應用模塊化消費方式,經過模塊的不同選擇和組合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關于個別特殊需求,成立單獨的工作小組停止設計,定制個性化的產品。模塊化消費方式僅僅是中國向德國大范圍、個性化消費方式的過渡,將經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將自動控制與產品需求全面對接,依照數字描寫產品停止制造,完成小批量、多種類的個性化消費。
第五,強化技術創新平臺建立,促進工業制造業規范統一。自創德國工業4.0戰略對制造業設備及工業規范的規則,力圖樹立起中國完善的工業規范體系。應增強與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的協作,加快與國際制造規范對接,積極引進、學習德國、美國等制造業相關規范,分離本身制造業開展程度及特性,對不同國度的工業規范停止整合、統一,遵照制造業本身開展的普通規律,加快制定中國制造綜合規范化體系。
第六,在制造業轉型晉級過程中進一步進步中國勞動消費率。在促進制造業轉型晉級過程中,更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源效能,進步勞動消費率,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重要任務。應增強與德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學習,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歷;鼓舞國內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研討機構參與到制造業技術開發、規范制定、人才培育中;鼓舞并支持校企協作,共同培育具備高端文化程度和豐厚理論經歷的制造業相關人才。制造業消費可以以個體需求為目的,由此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宏大開展空間。